美术学考研
艺术硕士(美术学、美术、艺术设计专业)研究生必读书目
美术学考研 2022-08-15
A.专业技法用书 13本
1.美术馆,张子康、罗怡 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本书全面、准确、清楚地回答了中国的博物馆文化、博物馆的生态环境、博物馆系统的秩序化建设与行业标准,博物馆的价值、博物馆的非营利特性等问题。
同时,笔者结合中国第一家民办非企业美术馆今日美术馆的成长经验,围绕着美术馆之基业长青,对世界美术馆发展的脉胳、趋势,国际化的运营模式及美术馆游戏规则,国内的文化艺术政策及风向做了相关的汇总与梳理。这本书对于如何开办一家美术馆、美术馆的观众体验、学术建设、资金链条与运营管理的实务操作及相互关系、如何协调与建设美术馆关系网络、中国如何运用博物馆-美术馆体系建立自己的文明方式、走向世界文化强国等美术馆实际操作提出了许多建议,值得中国的美术馆及博物馆业同行参考。
http://news.artxun.com/huihua-1474-7368814.shtmlhttp://item.jd.com/10023912.html
  序一:美术馆与我们 
  序二:剩余的激情 
  第一部分 绪论 
  第一章 认识美术馆 
  第一节 什么是美术馆 
  第二节 美术馆的性格与权力 
  第三节 美术馆属于谁——作为非营利组织的美术馆 
  第四节 美术馆的使命 
  第五节 中国的美术馆发展现状 
  第二章 体验型美术馆:美术馆与观众 
  第一节 为什么观众成为美术馆的中心 
  第二节 体验美术馆与观众关系的关键词 
  第三节 美术馆的观众研究 
  第三章 美术馆的观众以及学术建设、资金链与管理的关系 
  一根缰绳与三驾马车 
  第二部分 美术馆的学术建设 
  第四章 美术馆的学术研究 
  第一节 学术研究的范围与定位 
  第二节 美术馆的学术活动 
  第三节 美术馆的研究结构,以MoMA为例 
  第五章 美术馆的展览 
  第一节 策展理念 
  第二节 美术馆的策展机制 
  第三节 美术馆的常设展 
  第四节 特展 
  第五节 展览工作的流程 
  第六节 如何让展览更具吸引力 
  第六章 美术馆的典藏 
  第一节 典藏的意义与使命 
  第二节 典藏的取得、运用及处置 
  第三节 典藏品的保管 
  第七章 美术馆与教育 
  第一节 教育作为美术馆的重要功能 
  第二节 美术馆教育方式的转变 
  第三节 美术馆教育的过程管理 
  第四节 美术馆的教育活动 
  第五节 美术馆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互动 
  第六节 目前中国的美术馆教育存在的问题 
  第三部分 美术馆的资金链条 
  第八章 美术馆的资金 
  第一节 多层次的资金来源及组成 
  第二节 美术馆的营业收入 
  第三节 美术馆的基金发展 
  第九章 可携带的美术馆 
  第一节 美术馆商店的重要性 
  第二节 美术馆商店的经营原则 
  第三节 美术馆商店的经营之道 
  第十章 美术馆营销 
  第一节 营销定位 
  第二节 营销战略 
  第三节 推广方式 
  第四节 营销人员的职责与要求 
  第十一章 美术馆与文化创意产业 
  第一节 美术馆对文化创意产业的作用 
  第二节 文化创意产业绂展为美术馆带来的机遇与实惠 
  第四部分 美术馆的运营管理:美术馆“企业” 
  第十二章 战略规划 
  第一节 确立使命 
  第二节 形成工作计划 
  第三节 评估、通过战略规划文本 
  第四节 战略执行 
  第十三章 美术馆的财务运营 
  第一节 财务预算 
  第二节 预算管理 
  第三节 进行财务预算及预算管理的好处 
  第十四章 美术馆的人力资源管理 
  第一节 美术馆的人力资源政策 
  第二节 美术馆的日常人力资源管理 
  第十五章 美术馆的行政总务管理 
  第一节 行政服务 
  第二节 安全管理 
  第十六章 美术馆的组织结构 
  第一节 泰特美术馆的组织结构 
  第二节 大都会美术馆的组织结构 
  第三节 史密森尼研究院的组织结构 
  第四节 中国美术馆的组织结构 
  第五节 今日美术馆的组织结构 
  索引 
  参考资料

2.艺术家手册,作者: (英)盖尔,出版社: 江苏美术出版社
艺术,诸如音乐或是舞蹈,都强调个人视角与技术表现力完美的合作关系。如果二者能紧密地结合,那么跟随这一舞曲就能跳出最后的高潮。这本书也是基于这两个目的:第一,向你深入全面地介绍分析各种技巧和方法。它详细地介绍了油画和素描从准备基底到选择、调和色彩的种种知识,力衅让你认识到,具有创作一件艺术品所需要的高超手艺是一件多么自豪的事。第二,它向你展示了许多受人尊敬的职业艺术家的各种体裁和题材的艺术作品,激发你的灵感,以帮助你发展出自己看世界的视角,并用自己的声音来解释这一视角。
http://item.jd.com/10195357.html

3.《行动的书 — 关于策展写作 》高士明 著   金城出版社; 2012年
《行动的书:关于策展写作》是作者从2002 年到现在所写的关于策展实践的学术论文的合集,这些文章曾发表在国内外各种学术性刊物上。该书论述了视觉文化研究、当代艺术研究以及策展实践。策展对于作者来说,不只是表述或再现方式,而且是一种塑造现实的力量。他认为艺术家只是一个社会位置,而策展人不过是个媒介。通过这个媒介,我们将获得一种目光,这种目光可以穿透艺术作品的拜物教,穿透艺术创造的个人主义神话,穿透艺术—价值—资本的社会交往系统,进入到这种被名之为“艺术”的心灵的社会运动中。
http://www.amazon.cn/行动的书-关于策展写作-高士明/dp/B009YSCUHU/ref=sr_1_1?s=books&ie=UTF8&qid=1440740692&sr=1-1&keywords=行动的书 — 关于策展写作

4.最新美术名词与技法辞典,(美)拉尔夫·迈耶,中央编译出版社
作为艺术类工具权威作者的经典著作,涵括3200个以上的条目,包含法文、意大利文等原文词汇,通过简明的诠释,意在为专业研究者和创作者用简洁的解释“建构一部通用的参考书”。初版便深受好评,1991年经史蒂文·希恩组织校订后,又一版再版。它是欧美国家的艺术院校的教师和学生的必备书之一。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H_9_g4MiGg70uDSsw8lFNs5DTmszhN4-0_oPqGYqJVrp33RhQxkgR_2Jrmc971niUnR1OsaMRcdA299uGttdZK

5、黑尔 《向大师学绘画 人体素描》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98年第1版
介绍了最成功的人体素描和艺用解剖学教师的观点。一大批有经验的画家,他们年复一年地回到罗伯特?贝弗利?黑尔的课堂,更新他们的知识。35年来,这位杰出的人士致力于向数千名学生讲解素描和解剖学的基本原理。“从哪里开始最好?然后怎么办?从开始到结束我应该遵循哪些步聚 ?透视应该如何处理?”黑尔回答了这些学生常有的问题。本书向学生讲解素描的技法,让学生自己去实 践,这样他就可以更加独立了。在书中,黑尔告诉学生,大师们是如何在他们的素描和创作中应用解剖学的。他的讲座指出许多解剖学讲义、特别是医学讲义中强调的表面细节,对画家来说远远不够。
http://www.youlu.net/1044508#content

6、《中央美术学院素描60年》徐冰 主编 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年12月第一版
《中央美术学院素描60年》大展的文献集。此展的目的并非为推动学院素描问题的继续争论,从某种角度讲,是意在停止那种带有思维惯性和政治情绪化而又属于风格层面的讨论,从而以客观的、学术的态度来回看一下素描作为西方艺术的一种描绘方式,来到中国后,在我们这里发生了什么。
http://www.amazon.cn/中央美术学院素描60年/dp/B003UHVUAY

7、如何撰写艺术类文章,(美)苏珊娜·赫德森南希·努南—莫里西,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如何撰写艺术类文章》提供了许多艺术写作范文,包括形式分析的、解释性的和辩论性的文章,还有展览评论、考试文章和研究性论文。《如何撰写艺术类文章》从文章酝酿、图书馆和因特网的研究技巧,规划文章和概要的析板,到对论文的评估练习、罗列证据的要点等等,均有精辟见地。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177585/

8、尼尔莱代斯《素描进阶教程》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04年第1版
完美自然的素描方法只有一种,它不是技巧,不是美学或某种艺术理念,它仅仅依靠一种准确观察,我指的是那种全身心投入的与观察对象的物理接触。(尼克莱代斯)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174671/

9、约翰内斯·伊顿《色彩艺术》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78年版
瑞士色彩学家约翰内斯·伊顿(Johannes Itten 1888-1961)用毕生的精力完成了专著《色彩艺术》,对颜色理论进行了较为完整的总结。他把颜色的研究归纳为五个方面。
http://blog.sina.com.cn/s/blog_7ce2b25d0101cpfp.html

10、马克斯·多奈尔《欧洲绘画大师技法和材料》 重庆出版社 2004年第1版
《欧洲绘画大师技法和材料》(插图修订版)长期以来一直被西方艺术界推为绘画技法材料学科最为重要的著作之一,有“技法圣经”之誉。全书分十个章节,科学地通过物理、化学及光学仪器对大量油画及其他画种的材料进行分析试验,对古代大师的作品及手稿进行深入研究,系统总结了欧洲绘画几百年来的发展和经验。
http://www.amazon.cn/欧洲绘画大师技法和材料-马克斯·多奈尔/dp/B00114A66W

11、潘世勋 《欧洲传统绘画技法演进300图 》广西美术出版社1992年第1版
本书是国内第一部较全面、系统地介绍西方传统绘画历时500年技法、材料演进史例的学术著作。由著名油画家。原中央美院油画系主任潘世勋教授,根据其在欧洲进修考察时期所作的专题学术研究,精心编著而成。是国内专业画家、业余美术工作者和美术评论家,探讨绘画技巧奥秘的重要参考书籍。
http://xuewen.cnki.net/CJFD-MSZY200002020.html

12、张元 赵扬 《艺术材料的遐想;绘画应用的结与解》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第1版
全书以艺术材料的科学性和文化精神性研究为主线,进行专题讲授。通过对艺术材料进行科学实验与分析,使读者了解并掌握艺术规律的同时,增进对科学规律的认识与掌握,从而更好地驾驭各种艺术材料语言。 本书打破传统教材的认知事物模式,既注重史料性,又考虑到信息性、操作性,从视觉的直观感受和文化艺术的差异性等方面入手,将文化精神内涵贯穿于物质材料始终。 本书可供从事艺术研究的专业人员、艺术院校及高师院校美术专业学生、美术爱好者学习使用。
http://www.amazon.cn/绘画应用的结与解-艺术材料的遐想-张元/dp/B00114HPYI

13、张国龙 《当代·艺术·材料·空间》 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 2006年第1版
《当代•艺术•材料•空间》张国龙慨然放下画笔而拿起钢笔,写出了这样一本属于艺术家研究当代艺术问题的专著……可以说是迄今为止中国图书中对这类艺术现象进行分析和描述上的第一本著作。
http://www.amazon.cn/当代•艺术•材料•空间-张国龙/dp/B0011BVWUE

B.艺术史 20本
1.艺术的故事,(英)贡布里希,广西美术出版社或:艺术发展史,(英)贡布里希,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艺术的故事》是有关艺术的书籍中最著名、最流行的著作之一。它概括地叙述了从最早的洞窟绘画到当今的实验艺术的发展历程,以阐明艺术史是“各种传统不断迂回、不断改变的历史,每一件作品在这历史中都既回顾过去又导向未来”。
http://item.jd.com/10111554.html

2.西方美术风格演变史,(美)萨拉·柯耐尔,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西方美术风格演变史(修订版)》每个时期看成独立的部分,绘画、雕塑与建筑都是分别发展的,而是将西方美术视为一种连续不断的风格演化过程加以描述。我着力于不同时代美术与建筑之间的连续性,以及每一特定时期各种美术相互间的关联,并尽可能提供与美术发展相关的文学、社会与哲学的背景知识。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546084/

3.文艺复兴(西方艺术的伟大时代),(英)贡布里希,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在这卷由我的中国挚友汇编的文集中,各篇论文皆以在西方文明的发展中起过关键性作用的文化艺术运动即著名的“文艺复兴”为题。文艺复兴在佛罗伦萨的出现与古典希腊文化在雅典城的兴起之间存在着有趣的相似之处:在这两城的生活中,政党和个人之间的公开辩论都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公民通常要求当选的执政者解释其所作出的每一项决策的缘由。毫无疑问,佛罗伦萨人从古代范例中汲取了灵感,力求恢复往昔的状况。实际上,“文艺复兴”一词意为“再生”。谈论艺术的再生,在那几个世纪里极为普遍。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艺术”不仅仅是指建筑、雕刻和绘画。
http://www.verycd.com/topics/2764607/

4.西洋美术史,丰子恺,上海古籍出版社
这是丰子恺先生所编写的美术理论书籍中最早的一本,他把种种文艺理论一一消化后,确立了自己的艺术观点:艺术必须大众化,艺术必须现实化。它虽然不一定能针对学画的大众,但对研究者还是有其一定的参考价值。
http://product.dangdang.com/160613.html

5.中国美术史百题,谭天,中国青年出版社
这是一本报考美术高等院校和报考美术院校研究生的考前辅导书;同时也是广大美术爱好者了解中国美术史常识的通俗读物。本书按中国美术发展的历史顺序,选出公认的各个时期有代表性的美术现象、画家、作品、遗迹和著作,分成100专题进行介绍,并结合文字配有图例。相信能帮助读者对这些影响整个中国美术发展进程的重要事物,有一个较完整的了解。而通过这些了解,又能将每一历史时期的美术状况勾画出一个大概的轮廓,进而对中国美术的发展有一个较系统的认识。
http://www.youlu.net/1351885#content

6.希腊艺术史,F·B·塔贝尔,格致出版社
本书属于格致学术译丛系列。从埃及和美索不达米亚的艺术谈起,详细介绍了古希腊艺术发展不同时期的主题、特征、技术手段及艺术价值,依据当时所能获得的考古和文献资料,对雕塑、建筑、绘画等主要艺术进行了可信的介绍和精当的评价;并通过近200幅,展现了保存至今的最优秀的希腊艺术品,引导读者巧妙地鉴赏这些杰作。
http://product.dangdang.com/20812864.html?ddclick_reco_recobar_product_1

7.罗马艺术,(奥)维克霍夫,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书原是维克霍夫为帝国出版工程《维也纳创世纪》(1895)所作的导论。这件早期基督教时期的《创世纪》抄本自17世纪被发现之后,即被视为稀世珍宝,成为研究古典晚期《圣经》插图以及基督教绘画起源的重要证据。维克霍夫运用风格分析的方法对抄本插图进行了研究,提出了“错觉主义”的概念,并对古代晚期包括建筑、绘画与雕刻在内的整个艺术风格的变迁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推翻了罗马艺术是希腊艺术的衰落这一说法。本书的英文本自出版之后,立即被视为古罗马艺术的标准著作。
http://item.jd.com/1362929207.html

8.中国建筑史,梁思成,百花文艺出版社
《中国建筑史》一书处处体现出粱先生融东西方文化于一体的研究方法。针对每一具体的历史时期,先将文献上该阶段的建筑活动表述于前,并把相关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简要地穿插其中。这样既有利于读者的整体把握,又为后继学者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基本框架。
http://item.jd.com/10007413.html

9.包豪斯理想,(美)威廉·斯莫克,山东画报出版社
包豪斯(Bauhaus)是一所德国的艺术和建筑学校,讲授并发展设计教育,1919年创立于德国魏玛。由于包豪斯对于现代建筑学的深远影响,今日的包豪斯早已不单是指学校,而是其倡导的建筑流派或风格的统称,即注重建筑造型与实用机能合而为一。包豪斯的当代设计,对现代而言,更加具有突破性和代表性。
著名设计师、插画师威廉·斯莫克阐述了包豪斯的设计主义如何对当代艺术,不论在建筑设计、平面设计方面,还是在工业设计、现代美术方面所造成的影响。本书不但保留了当代设计的原始风貌(手绘插图),更像是一本手册指南。不论是建筑设计、室内设计,还是生活用品设计,包含家具、玻璃手工艺品、餐具设计等等,从中随处可见包豪斯的理念。
http://product.dangdang.com/20793131.html

10.古代艺术与仪式,(英)简·艾伦·哈里森,三联书店
哈里森是西方神话学史上剑桥学派的代表人物,她提出的“神话一仪式”学说主要关注对于古希腊艺术和神话的宗教与民俗渊源的探索,认为所有神话部源于对民俗仪式的叙述和解释;而原始仪式在褪却了巫术的魔力和宗教的庄严之后,就演变为戏剧,古希腊悲剧就是由旨在促进农作物增殖的春天庆典仪式(即所谓酒神节祭典)演变而来的。
http://www.chinesefolklore.org.cn/blog/?action-viewnews-itemid-3151

11.美术考古导论,刘凤君,山东大学出版社
分为上下两卷。上卷为总论,重点是“理论与方法”,概括地讲述了西方与中国美术考古学的发生与发展,以期从历史发展中明确美术考古的对象、目的与任务,明确其性质乃是考古学的一个分支,且与美术史有密切的关系。下卷是“分类与研究”,对美术考古研究内容分门别类地进行论述。每一类都原原本本地讲述其发现。
http://www.amazon.cn/%E5%9B%BE%E4%B9%A6/dp/B00U4Q1BMQ

12、洪再新《中国美术史》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中国美术史》是专门为艺术院校以及综合性大学人文学科本科师生编写的中国美术史教材,展示了民国以前中国古代美术演变的宏大画卷。其特色是立足于文化史的高度,运用多学科交叉渗透的研究方法,吸收当代中国与西方中国美术史学以及中国画论研究的主要成果,呈现出中国美术在人类视觉文化中别具一格的辉煌传统。
http://www.amazon.cn/中国美术史-洪再新/dp/B001U3ZB00

13、阿纳森 《西方现代艺术史》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6年第1版
这是一本最为完备的论 述现代艺术的书籍,其最大的特点是把绘画、雕塑、建筑三者完全统一地融合在一起对现代 艺术作了全面的阐述。全书约一千五百幅插图,着重作品分析,几乎每幅作品都有提及,分 析细致,语言生动通俗。作者愿意是给一般读者和学习现代艺术的学生看的。全书强调的是 现代绘画、雕塑和建筑的发现,但也注意到一九世纪现代绘画的渊源。
http://www.bufuzao.com/dushu/wenhua/42989/

14、葛鹏仁 《西方现代后现代艺术》 吉林美术出版社 2000年第1版
《西方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主要讲了三个问题:一是西方艺术史中三大艺术类型的更迭与衍进;二是关于艺术的几个基本问题;三是从文化历史角度审视西方几次文化场变更的背后动因。
http://www.amazon.cn/西方现代艺术-后现代艺术-葛鹏仁
/dp/B002W6YY8E/ref=sr_1_9?s=books&sr=1-9&keywords=后现代艺术

15. 文杜里:《西方艺术批评史》,迟轲译,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在这本书中,文杜里剥茧抽丝,梳理出从古希腊、罗马到20世纪上半叶数百位艺术家及文化名人的艺术观点,以时代为经,以艺术家为纬,分阶段地论述了各种艺术思潮和艺术理解的传承流变,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面的艺术批评史概观,同时也传达了作者个人独特的艺术见解。

16. 沃尔夫林《美术史的基本概念》,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
作者把文化史、心理学和形式分析融为一体,将古典风格和巴罗克风格置入一个二元对立的体系中加以比较,剀切地论述了欧洲文艺复兴艺术风格的历史嬗变。全书以五对基本概念为准则,熟练地驾驭大量的视觉材料,从素描、绘画、雕塑、建筑等角度,试图回答下面的问题:古典艺术与巴罗克艺术之间的主要区别是什么,不同的民族、时代是否存在共同的模式,构成表面上杂乱无章的艺术发展的基础是什么,是什么原因引起人们对同一幅画或同一位画家完全不同的反应。
http://item.jd.com/10150916.html

17. 达勒瓦:《艺术史的方法和理论》,李震译,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年版
安妮·达勒瓦以浅析的方法和浅显易懂的语言为学习艺术史的学生介绍了艺术史实践背后的重要理论。通过勾勒最流行的并被广泛运用的理论方法,她帮助读者去理解在过去的几个世纪中曾塑造了艺术史的理念。

18.卡巴内:《杜尚访谈录》,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达·芬奇的传世名作《蒙娜丽莎》画胡子,他把小便池送到展览会当作品展出。这些惊世骇俗、让人目瞪口呆的作品出自他的手。他是谁?他,就是杜尚。一个蔑视艺术,把生活视为惟一艺术品的人;一个放弃传统,却又影响深远的人。杜尚的出现,改变了西方现代艺术的进程。可以说,了解杜尚就是了解西方现代艺术的关键。在这里,我们为您提供了一个了解杜尚的入口——《杜尚访谈录》。因为,通过对话,“它给我们提供的是我们所拥有的20世纪一个最了不起的艺术家的自画像。” 
http://www.amazon.cn/杜尚访谈录-卡巴内/dp/B001195LNA

19.《中国壁画史》楚启恩 著  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
内容包括:原始社会的壁画;夏、商、周及春秋战国时期壁画;秦代壁画;汉代壁画;三国两晋南北朝壁画;隋代壁画;唐代壁画;五代十国时期的壁画;宋代壁画;辽代壁画;金代壁画;西夏国壁画;元代壁画;明代壁画;清代壁画;藏传佛教壁画;现代壁画等。
http://www.amazon.cn/中国壁画史-楚启恩/dp/B009YQ4PE8/ref=sr_1_1?s=books&ie=UTF8&qid=1440335266&sr=1-1&keywords=中国壁画史

20.《西方古代壁画史》李辰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书从欧洲艺术的起源——史前岩画谈起,直到文艺复兴运动结束,各个章节按年代以每一件作品为中心,简述时代背景和艺术背景以及时代风格的传播,同时附有重要的名词解释或材料与技法说明。
http://www.amazon.cn/西方古代壁画史-李辰/dp/B0011F68NQ/ref=pd_bxgy_14_img_y

C.艺术理论 44本
1.艺术:让人成为人,(美)理查德·加纳罗特尔玛·阿特休勒,北京大学出版社
综述了人文科学研究的工具和方法,讲述人类如何不断拓展视野、提高客观、冷静的思维能力,从而丰富人类自身的生活的历程。全面涉猎了文学、艺术、音乐、戏剧等人文科学研究领域,分主题探讨了宗教、道德、幸福观、死生观,以及辩论和自由等。
http://www.amazon.cn/艺术-让人成为人-理查德•加纳罗/dp/B00827UHSS

2.论科学与艺术,(法)卢梭,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本书其实由卢梭回应第戎学院的一篇征文文章组成,在这篇短小的文章中,卢梭集中表达了自己对当时历史条件下科学和艺术的看法,从某种意义上讲,他认为科学与艺术的复兴对敦化风俗,保持淳朴的自然并不有利。文章的写作秉承了卢梭一贯的写作风格,饱含激情又不失理性,现在读来仍然非常有教益。译者译笔纯熟精到,是不可多得的优秀社会科学经典作品。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287348/

3.艺术与错觉,(英)贡布里希,浙江摄影出版社
它试图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何以会有被称作风格的东西?贡布里希教授对图画再现的心理学及历史的探索,充满睿智而包罗万象,从而引领他进入许多重要领域。在说明肖像制作远比它看起来要困难这一问题的过程中,贡布里希对许多新老看法作出了考证、质疑与再评价,那些新老观点包括模仿自然、传统的功能、抽象问题、透视的有效性,以及对表现的解释。
http://item.jd.com/11064442.html

4.艺术与科学,(英)贡布里希,浙江摄影出版社
作者娓娓道来,闲闲落墨,令人读之忘倦,快然有得,从某种程度上讲,贡布里希的主要思想大约有一半在这里得到了平易而简约的说明。在本书中,贡布里希不仅回顾了他作为“艺术史家的双重生活”的一生,书中也涉及到他的许多代表著作,如《艺术的故事》、《艺术与错觉》、《秩序感》等的思想核心问题。尽管本书不是一部全面的回忆录,但却包括了大量的回忆片段,因此,要了解贡布里希的生平和学术观点,本书是一部难得的佳作。
http://www.mzread.com/books/34904

5.象征的图像,(英)贡布里希,上海书画出版社
在这本书中,贡布里希将研究的焦点放在了“视觉的象征主义”上。以“图
像学的目的和范围”为开篇导言,其后是对波蒂切利、曼泰尼亚、拉斐尔、普森等大师的具体研究,并以对象征主义的深入的哲学研究结尾,证明了文艺复兴时期哲学家的观点在今天依旧焕发着生机。
http://item.jd.com/11672215.html

6.美术史十议,巫鸿,三联书店
在《读书》杂志所开设的“美术纵横”专栏,作者发表了一系列文章,就美术史何以成为问题、如何拓展其思考路径、这一问题所置身的波澜壮阔的当代人文场景等等,提纲挈领地阐述了个人的见解。本书为这些专栏文章的部分汇辑。
http://item.jd.com/10273644.html

7.艺术风格学:艺术史的基本概念,(瑞士)沃尔夫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把文化史、心理学和形式分析融为一体,将古典风格和巴罗克风格置入一个二元对立的体系中加以比较,剀切地论述了欧洲文艺复兴艺术风格的历史嬗变。
http://item.jd.com/10150916.html

8.美术史的形状,范景中,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人类的旅行没有疆界,学术的整体性也不应被人为的界限隔断;就此而言,我认为,不了解中国美术史,西方美术史的研究就会有所欠缺,同样,不了解西方美术史,中国美术史也很难进入美妙的境界。无论如何,不管是哪种美术史,它们都在历史中显示出一个共同的价值,那就是使我们获得了高度文化修养的那种古典文明的价值。因此眺望西方美术史,尽管是迢遥的远望,也无疑有助于我们在中国美术史的范围内开拓出更广阔的领域,达到某种更精湛的程度。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Mjc4MjQxOQ==&mid=200718738&idx=1&sn=9d51ec7340b3a4745dc5705d36cb4234

10.美术史的观念,邵宏,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本书一方面,想澄清人们在所谓的文艺学中所固守的那些陈陈相因甚至被误用误解的观念,一方面又力图在西方美术史学史中拓出一条新的研究路线。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g4h2JHE5yt7jfsVIv2mrwPOFCwIs54Pyk5ychlzumK9Nf3HdyNZI9V37qeSBSiZEHn6BYq5BAeij2koRaBP8Ca

11.艺术的终结,(美)卡斯比特,北京大学出版社
《艺术的终结》作者分析了现代艺术的特质,它与审美相分离的原因,现代艺术的大师杜尚等的创作所带来的艺术转向,以及现代艺术彻底消融到商业娱乐和招贴生产体系中去的现状。书中认为,要反制“后艺术”的空洞与沉滞,有赖于艺术家回省前贤大师,以启迪美学与人性的未来。
http://item.jd.com/10077804.html

12.艺术史终结了吗?(德)汉斯·贝尔廷,湖南美术版社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当代西方学术大背景的影响下,西方艺术史学科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艺术史研究对象不再限于“高雅艺术”,而扩展到“低俗艺术”;艺术史研究范围不再限于西方艺术,而扩展到非西方艺术;艺术史研究方法不再限于本学科的理论与方法,而扩展到吸收其他相关人文学科的一些方法和理论体系,如阐释学、符号学、女性主义等。这意味着,传统的艺术史研究将终结,一种“泛文化主义”的新艺术史正在形成。本书选编了20位欧美当代著名艺术史家对艺术史学科的历史、现状的反思,以及对学科未来发展的前景展望论述。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lswsPBCGqyXLzcd1WnBxAQTyuP9tJHLsa3pMyjW0dE6RTKi77UqW97ZjyJRUmAIGMNUBpuZ466uPRFQxQSQtW_

13.女性,艺术与权力,(美)琳达·诺克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本书是性别与艺术研究的开路先锋,也是女性艺术批评的经典名著。作者是女性主义艺术史的创建者,本书是一部论文集,汇集了她从1970年代开始长达20年的围绕着性别、艺术与权力的思考,通过对18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视觉图象的考察,揭露艺术作品中主流话语的结构和运作方式,以及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提出异于男性权威的观点,肯定女性艺术家的成就。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OMDLNJ5wKgw887QEZgt3JYnqNaIRlzgiVkdSa3wWWyrY8Jz2ZLQ2K7VL6-NMEflbgxYhQ13fZzkTN1H3mv7LCK

14.作为精神史的美术史,(奥)德沃夏克,北京大学出版社
这本小册子是维也纳美术史家斯沃波达和维尔德在德沃夏克去世之后以他在大学讲座基础上编的一本文集,并取名为《作为精神史的美术史》(慕尼黑,1924),这成了他的代表性著作。
http://item.jd.com/10078060.html

15.艺术人类学,(英),罗伯特·莱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莱顿为读者介绍了非西方社会艺术形式的丰富性和多样性,强调了跨文化的审美赏析问题,讨论了多样化的使用艺术的种种形式,进而提出一个基本问题:是什么构成了艺术?莱顿将特定的艺术产品和仪式、神话与权力的关系联系在一起,他还探讨了人类学和社会学当代理论的艺术观。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KJgIKtmkfdvcRUdhB-H4eGIMXoCnBR3Q0948XedJtWEKyULkkCDBKwEBxqAemYhghMOQ_byu-d9axumuGj9b4K

15.朦胧的七种类型,(英),威廉·燕卜荪,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燕卜荪在《朦胧的七种类型》中所说的“朦胧”,既指诗之为诗的根本,又指诗歌语言形式上的特点,这两个层次的含义具有一种内在的矛盾。这种矛盾既体现了燕卜荪超越形式主义的努力,也体现了燕卜荪理论的困境。它启示我们,在文学研究中,“美”这一价值尺度是不可忽视的。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u8g90sC9ovpTIQsAmV6Newb016VN5DscJrzNdhRdgOq2EjvdKU-sdoa539xgdhaZ6IDfm-_wDk6jmikiglD0dK

16.谈艺录,钱钟书,三联书店
钱钟书的《谈艺录》是一本关于中国古代诗文的论艺专著。[2]  《谈艺录》以探讨中国传统诗学为主要内容,涉猎的范围十分广泛。美学、比较文学、修辞学、艺术论、创作论等,均在作者的视野之内。中国的诗歌有几千年的历史,作者的着眼点是在宋元明清四朝。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mc17LsZnY4cNlY8PDwvtCOAQX11Fv-_4SShNLbe5djdl9oQGQxhKzi_wRgMdxo_qgAGUee914EY6L3_nXPGCf-_b2zUe3BfNxMKpktH72cu

17.罗丹艺术论,(法)罗丹,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罗丹艺术论》是对欧洲雕塑史的科学总结,又是个人经验的精练概括,其中贯穿着罗丹对前人的崇敬、对名作的卓见和创作的喜悦、深思的刻痕、点滴的自省。
http://item.jd.com/10107838.html

18.萨特论艺术,(法)萨特,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萨特在本书中讨论了“威尼斯的流浪汉”丁托列托、追求绝对的贾珂梅悌、塑造活动雕塑的考尔德和“没有特权的画家”拉普加德、表明了他对艺术的性质和艺术家在人类处境中的地位等基本问题态度。
http://item.jd.com/10150917.html

19、李泽厚 《美的历程》 天津社会学院出版社 2001年版
《美的历程》每一章评述一个重要时期的艺术风神或某一艺术门类的发展。它并不是一部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史著作,重点不在于具体艺术作品的细部赏析,而是以人类学本体论的美学观把审美、艺术与整个历史进程有机地联系起来,点面结合,揭示出各种社会因素对于审美和艺术的作用和影响,对中国古典文艺的发展作出了概括性的分析与说明。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fKDWfpf_wHDrRfwxfTAz5ChPpzT_DJdZtL0ydSri0-EtAfDxyTHnX3L2-JilKUsNaHF84DHGIPvimv0gjqmBRa

20、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艺术精神》共分十章,除第一章论上古音乐艺术之精神以外,其余九章均为论绘画艺术及其所蕴涵的中国艺术精神。书中颇多真知灼见,义理明晰,风骨超然。徐复观深入研究庄子讲的学道、体道及成道的境界,发现其与现代、近代西方思想家所讨论的美与艺术的情况颇多近似或相同,从而认定庄子的道正是中国的艺术精神。这对研究中国艺术精神具有开创性的作用。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976551/

21、孔新苗《中西美术比较》 山东美术出版社2008年版
本书的特点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没有将对中西美术的比较阐释局限于古典时期,或停留在点与点之间的比较联想,而是从“审美现代性”切入,建构了中西美术自古至今历史演进双线并行的比较阐释构架,从中定位、考察了丰富多彩的中西艺术思潮与美术创作现象,从而在比较中揭示了中西美术各自的文化品格、语言形态和变革动力特点,以及在现代世界中的交融演变和冲突关系,使比较研究的视角具有鲜明的当代性和问题意识。二是作者的比较研究关注方法论,关注当代思想界的新成果,并力图在美术研究中利用这些新思想、新方法引发新思考。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14x2xKtbGFg_ogSiiu5vtJy2aLFqyukDs-GRXG8LWpqlh7l8NiKwwbxoIuDRoGvKNdhd-w5nTudRELd52RF8bq

22、丹纳 《艺术哲学》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7年版
法国史学家兼文艺理论家丹纳的《艺术哲学》不仅是一部文艺理论著作,也是一部艺术史著作。他以古希腊以及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法兰西的艺术为例,提出了决定文明的三大要素——种族、环境、时代。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SkPaCY1s154ozsD5eKB8TJOees2awTdyI8FECWVDR9B85Yt1dJQSFEwm7CPY7mgQhj40sz7L9dETHvPfBoKchq

23、理查德·豪厄尔斯《视觉文化》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视觉文化》是一本关于视觉文化分析的介绍性书籍,它将有助于加强我们的视觉文化修养。它并不着力于对特定视觉文本内涵的解释,而是试图教会我们独立解析视觉文本的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视觉文化》是一本理论性的书籍,但是,它把理论建立在例证分析的基础上。第一部分介绍各种解读图像的方法,让读者学会从图像的外观、形式、历史、意识形态、符号学、解释学等角度解读诠释图像;第二部分则直接向读者诠释美术、摄影、电影、电视以及其他新媒体图像。
http://www.amazon.cn/~/dp/B007B62CW0

24、约翰·伯格 《观看之道》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这本谈论艺术与社会之关系的小册子初版于1972年,基于英国BBC同名电视系列片写成。全书包括7篇文章,其中4篇,图文并用;其余3篇,纯用影像。每篇文章讨论一个主题,诸如:艺术与政治,女性作为观看的对象,油画自身的矛盾以及广告与资本主义白日梦。30多年来,本书激起的争论历久不衰,其观点几成此一领域的常识。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WG7pAc1FkVRgZDI6298s8uZZ0vMvf7W2TobZCqmsgOt1WM9Ab4lSmzGMektuKsmXQB1IBbqYWoilI-IQzw-f1a

25、詹姆斯.埃尔金《视觉品味》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 2006年版
本书把镜头推进到人们往往忽视或误读的日常事物(包括人工制品)中,告诉你从蝴蝶的翅膀可以知道它们的身份,无云的天空在日落时分会按照准确的颜色层次发生渐变,一座桥梁能揭示出人群与那个地方的关系,油画的裂缝可以告诉你它的年代,而马路的裂缝也告诉你一些秘密......以画家敏锐的眼睛和侦察家的热情,埃尔金斯也考察那些复杂的东西,如佛教和印度教的曼佗罗、化学元素周期表、象形文字等,把世界变成了观察家的百宝盒。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810531/

26.德迪弗:《艺术之名》,湖南美术出版社
在整个现代时期,“这是艺术”的提法较之其他提法如“这就是美”更为得体,后一种提法表现的是一种总体的美学判断,事情难道不是这样? 因此得提到小便池一事。它作为作品是由一个名叫马塞尔·杜尚的人于1917年某一天选择的。它取得了艺术的、反艺术的和无政府主义艺术家式的成绩,从最好的和最坏的两个方面启发了杜尚之后的许多艺术家。人们曾因此而说:“这是艺术。”这本书又一次这样说。如此之后,它在它所涉及的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回答了关于现代性的问题。
http://baike.baidu.com/link?url=xM_zLEpVhQWyQKyivEMqeDBEGZ3LabAIfXPSzyoIYUG-z9nAFL-sJX4PAWqvYH8wPciMYFZ_olEDbUSQgYKk5a

27.《视觉文化导论》,(美)尼•米尔佐夫著,江苏人民出版社,2006版
《视觉文化导论》全面介绍了视觉文化这个令人兴奋的跨学科研究领域。通过追溯从绘画到万维网的视觉文化的历史和理论,《视觉文化导论》追问:为何视觉媒介会在当代日常生活中占据如此重要的位置。米尔佐夫提出,是视觉而非文本正在日益成为我们了解当代世界的主要方式。在这本令人耳目一新的导论性著作中,米尔佐夫探讨了: 什么是视觉文化?视觉的基本要素,包括透视、色彩、线条和视力。
这是一本富有原创性的著作,研究透彻,文笔迷人,对于分析和理解视觉文化做出了独特的贡献。米尔佐夫对材料的精湛运用使《视觉文化导论》成为一本非常及时的著作,将能立即吸引住许多读者。

28.《视觉文化研究读本》,陈永国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版。
《视觉文化研究读本》主要内容:视觉文化是感知的文化。感知是人与世界进行交流的最重要渠道,因此也表示人与世界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沟通。本雅明与视觉文化、摄影与形象的修辞、风景与记忆的政治、绘画与视觉阅读、影像与视觉叙事、身体与视觉感知、女性与对抗性注视……读本从多个角度展示了视觉文化研究的理论范畴。

29.《视觉文化研究》,李鸿祥著 东方出版中心,2005年1月版。
本书主要以当代影像技术文化为研究视野和背景,以传统审美文化为足点,重点分析现代社会中两种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传统审美文化的未来前景。全书共分三个部分:上编——当代视觉文化的总体研究。从文化价值和技术形态两个方面入手,就一些具体问题展开研究,为以当代视觉文化为背景的传统审美文化研究提供一个基本的理论前提。中编——当代视觉文化对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影响。阐述中国传统审美文化在当代视觉文化的影响下是如何失落以及发生变异的。下编——艺术家对当代视觉文化的反应和历史启示。从当代艺术家的具体表现特点出发,结合与当代艺术有着深刻精神关联的禅宗发展史,为探索当代视觉文化的中国化道路提供一种启示。

30.《视觉文化与图像意识研究》,肖伟胜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1月版。
《视觉文化与图像意识研究》首先对视觉文化研究的问题谱系进行了梳理,将这一跨学科界定为“图像学”,即对图像意识的研究。随后分别从认识论和存在论角度对图像意识进行了阐明,并在哲学和美学层面上分别对作为认知和作为审美的图像意识作了探讨,称之为“旁观者的目光”和“参与者的目光”。作者敏锐地抓住当前学术热点,厘清了相关的范畴,有利于夯实这门跨学科的理论基石,同时提出了一些理论创见,对学界有所争论的问题给出了自己的思考。

31.《视觉文化概论》,张舒予著 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作为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该书作者以区别于 一般文学者的学术视野,对视觉文化进行了独特的探究和阐述。从研究的目标、对象、和范围来看,作者“将以图像符号为构成元素,以视知觉可以感知的样式为外在表现形式的文化统称为视觉文化”。“凡是人们通过视知觉感受而直接获取与解读意义的文化样式都可以纳入视觉文化的范畴”。显然,这里的“视觉文化”比艺术工作者研究的“视觉艺术”进了一步,内容范围更加宽广,意义内涵更加深刻。同时,作者从信息技术教育和民族文化传承的角度出发,将静态艺术样式、动态艺术样式和网络文化样式等作为主要研究对象。这又区别于一般文化工作者比较偏重于理论层面的“文化研究”,具有了技术性和实践性,体现了鲜明的信息时代的文化特色。

32.《公共艺术概论》 王中 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公共艺术概论》对公共艺术涉及的历史、哲学、当代文化现象和公共艺术的发展趋势以及欧美国家公共艺术政策法规、实践等进行了研究和阐述,希望借此看清当今公共艺术发展的整体轮廓,为我国的城市公共艺术建设和公共艺术教育寻找可能的发展方向。
伴随着现代绘画、雕塑和建筑以及当代公共空间的发展和转型带来的城市文化新需求,公共艺术成为当代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一种十分重要的当代文化现象,代表了艺术与城市、艺术与大众、艺术与社会等关系的一种新的取向。
http://www.amazon.cn/公共艺术概论-王中/dp/B008265P68/ref=sr_1_3?s=books&ie=UTF8&qid=1440332192&sr=1-3&keywords=公共艺术概论 
 
33.《公共艺术与城市空间构建》何小青 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公共艺术与城市空间构建》以公共艺术发展脉络为思想语境,以公共艺术生长的时空背景为研究视角,以公共艺术价值内涵为思想依据,从文化和社会层面探寻公共艺术发展的历史脉络,展现”公共性”概念内涵的历史延异,探讨公共艺术的精神实质,构建公共艺术的分析向度,从而确立公共艺术发展的核心价值应当是在艺术价值基础上进行深化和拓展的人文价值和社会价值。
http://www.amazon.cn/公共艺术与城市空间构建-何小青/dp/B00BWH9F42/ref=sr_1_9?s=books&ie=UTF8&qid=1440332396&sr=1-9&keywords=公共艺术

34.《公共艺术的逻辑及其社会场域》周成璐 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
  《公共艺术的逻辑及其社会场域》是聚焦于城市公共艺术,多方面把握公共艺术在当代社会中的生存状态,借助布迪厄有关“场域”、“资本”、“自主性”,和贝克尔“艺术世界”、“艺术惯例”的概念,揭示现代公共艺术的生存环境——城市社会空间生态及其公共艺术与特定城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内在关联。
http://www.amazon.cn/公共艺术的逻辑及其社会场域-周成璐/dp/B004XKBD0O/ref=sr_1_1?s=books&ie=UTF8&qid=1440333470&sr=1-1&keywords=公共艺术

35.《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李建盛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以公共艺术为核心范畴,以公共领域为基本概念,以世界著名城市雕塑和公共艺术为基本范例,以公共艺术实践与城市文化建构为基本关系,以公共艺术的多样性与城市文化的多向性为基本内容,国际性视野与中国首都视野相参照,国际公共艺术进程与首都公共艺术发展相结合,阐述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的内在逻辑与结构关系。
http://www.amazon.cn/公共艺术与城市文化-李建盛/dp/B006V7Q33O/ref=sr_1_5?s=books&ie=UTF8&qid=1440333470&sr=1-5&keywords=公共艺术

36.《亨利•摩尔艺术全集》亨利•摩尔 (作者), 张恒 (译者) 金城出版社
  由摩尔编著,张恒编译的《亨利•摩尔艺术全集(中文版艺术全集)》讲述了亨利·摩尔光辉的一生,搜集了亨利·摩尔各时期的重要代表作品,并附有亨利·摩尔访问录、自述、评论等文字,生动地传达出这位世界艺术大师一生艺术创作的全貌。
http://www.amazon.cn/亨利•摩尔艺术全集-亨利•摩尔/dp/B0060JJX8K/ref=sr_1_1?s=books&ie=UTF8&qid=1440334144&sr=1-1&keywords=亨利•摩尔艺术全集

37.《法国公共艺术》 法国亦西文化 编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法国公共艺术》分为八个不同主题的篇章,收录了法国当代代表性艺术作品。逐一介绍公共艺术的多元面貌,并借此探究公共艺术与城市的多重关系。丰富的公共艺术不仅显现出一个城市政治的活跃与文化艺术创作的生命力,更进而使艺术成为人们生活环境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http://www.amazon.cn/法国公共艺术-法国亦西文化/dp/B001DHIAHY/ref=sr_1_8?s=books&ie=UTF8&qid=1440332396&sr=1-8&keywords=公共艺术
 
  38.《城市空间元素公共环境设施设计》  张海林、董雅 著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城市空间元素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以城市整体环境形态为背景,结合大量的国内外公共环境设施的优秀设计实例,从基本的公共环境设施设计出发,并着眼于向科学化、人性化的城市设计过渡。对各类公共环境设施设计的理论、方法作了详尽的阐述,以深入浅出的文字分五个章节讨论环境设施的设计方法:一至三章重点介绍构成公共环境概念的空间元素构成及原理,四至五章按照环境设施的系统类别就功能、造型、设置及布局作了较详尽的论述,并导入了许多学者的经典理念,供大家探讨与研究。
http://www.amazon.cn/城市空间元素公共环境设施设计-张海林/dp/B0011F3XIE/ref=sr_1_5?s=books&ie=UTF8&qid=1440334709&sr=1-5&keywords=公共设施艺术

39.《壁画的高度》  张敏杰著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
《高等院校美术类学生专业参考大系:壁画的高度:世界名家作品精选》主要是展现东西方自公元2世纪以来的壁画作品,并以单元的形式将欧洲壁画、美洲壁画、非洲壁画、亚洲壁画各个时期不同材料、不同风格的优秀作品进行梳理和介绍,让读者能清晰地了解东西方壁画之往昔以及现当代壁画所获取的艺术高度与发展变化的辉煌足迹。壁画最早起源于原始的洞穴画,集大成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繁荣于20世纪,并伴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进步发展至今。应该说,壁画这一古老的画种时至今日在观念、材料语言方面都融入了最宽泛并最具当代科技语言的时代特性。
http://www.amazon.cn/高等院校美术类学生专业参考大系-壁画的高度-世界名家作品精选-张敏杰/dp/B00BRGC1EO/ref=sr_1_1?s=books&ie=UTF8&qid=1440334426&sr=1-1&keywords=壁画的高度

40.《什么是当代艺术 》美国e-flux journal编 陈佩华 苏伟 译  金城出版社2012年      
《什么是当代艺术?》内容简介:什么是当代艺术?首先,最明显的是:为什么这个问题没有被提出?也就是说,为什么我们要把这一问题放在20世纪种类繁多的艺术运动批评理论总结的背景下加以讨论?当代艺术的描述界限如此模棱两可,以致没有哪个艺术家因为自己的作品是“当代艺术的”而感到自豪,也没有哪个艺术家因为创作“当代艺术”的作品而深感耻辱。事实上,对艺术运动的讨论已经深深嵌入当代艺术讨论的范畴之中,仅仅是因为当代已经变成只寻求单一霸权的“主义”吗?今天,当我们不再发动任何艺术运动的时候,似乎我们都小心翼翼地活在这种故意的(和字面上的)且不止一个的单一主义之中。
http://www.amazon.cn/什么是当代艺术/dp/B009YSCLDI/ref=sr_1_1?s=books&ie=UTF8&qid=1440740833&sr=1-1&keywords=什么是当代艺术

41.《公共艺术的逻辑及其社会场域 》周成璐 著 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年
《公共艺术的逻辑及其社会场域》是聚焦于城市公共艺术,多方面把握公共艺术在当代社会中的生存状态,借助布迪厄有关“场域”、“资本”、“自主性”,和贝克尔“艺术世界”、“艺术惯例”的概念,揭示现代公共艺术的生存环境——城市社会空间生态及其公共艺术与特定城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内在关联。从整体、历史与个体的多方位、多角度来理解公共艺术的运行规律,揭示公共艺术世界内在组成部分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对社会的影响,并涉及权力关系、与市民社会的密切关联及其发展的动力系统,不乏有益的启迪,令人耳目一新。此书提供了极有价值的艺术社会学思想,给我们今天的研究增添了丰富的社会学资源。
http://www.amazon.cn/公共艺术的逻辑及其社会场域-周成璐/dp/B004XKBD0O/ref=sr_1_1?s=books&ie=UTF8&qid=1440740737&sr=1-1&keywords=公共艺术的逻辑及其社会场域 

42.《走向公众》鲍里斯•格洛伊斯著 苏伟 李同良 译  金城出版社2012年
《走向公众》试图避免使用具有牢固地位的美学和艺术的社会理解——它们总是承担观者和消费者的位置。让我们重新考虑艺术生产者的位置,不要问艺术像什么,或者从哪里来,以及、它为什么存在第一位置。如果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被认为是美学经验的来源,那么艺术不再具有优势地位。相反,来源于主体和世界之间的艺术和曾经给艺术合法地位的任何美学话语必须也必定削弱它。
http://www.amazon.cn/走向公众-鲍里斯•格洛伊斯/dp/B009YSD0OC/ref=sr_1_1?s=books&ie=UTF8&qid=1440740785&sr=1-1&keywords=走向公众

43.《1985年以来的当代艺术理论》佐亚·科库尔(Zoya Kocur) 梁硕恩(Simon Leung) 编  王春辰等 译 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0年
《1985年以来的当代艺术理论》主要内容简介:艺术批评与艺术运动总是密不可分,艺术批评的转向在根本上是由艺术运动的发展决定的。以1985年作为一个分水岭,其实也是艺术运动在批评上的反映。20世纪下半叶,也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艺术的主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是抽象表现主义和极少主义,时间是40年代到60年代。
http://www.amazon.cn/1985年以来的当代艺术理论-佐亚·科库尔/dp/B0036TFRSW/ref=sr_1_1?s=books&ie=UTF8&qid=1440740919&sr=1-1&keywords=1985年以来的当代艺术理论

44.《当代艺术的主题:1980年以后的视觉艺术》简·罗伯森  克雷格·迈克丹尼尔编著 匡骁 译者  江苏美术出版社 2013年
《当代艺术的主题:1980年以后的视觉艺术》聚焦于过去30年间反复出现的七大重要王题:身份、身体、时间、场所、语言、科学与精神性。第一章提供了对该阶段世界当代艺术的个简明的概括,分析了五种关键性的变化(新蜾介的兴起、对多样性的日益关注、全球化、理论的影响以及与日常视觉文化的互动)如伺导致了艺术世界边界的急剧拓展。接下来的七章,每一章部介绍了各个王题:提供了对该主题的历史影响的纵览:详尽地分析了当代艺术家们是如何在具体的作品里对该主题作出回应和表现的:最后是两位在其作品里广泛探索过谚王题的当代艺术家的档案。
http://www.amazon.cn/当代艺术的主题-1980年以后的视觉艺术-简·罗伯森/dp/B00B1Z6W50/ref=sr_1_1?s=books&ie=UTF8&qid=1440740962&sr=1-1&keywords=当代艺术的主题%3A1980年以后的视觉艺术

D.设计理论 19本
1.《像设计师那样思考》,(美)黛比·米尔曼,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年版
一段段兼具教育性与娱乐性的对话,21位当今美国最具影响力且备受人尊敬的设计师讨论、赞美并分析了他们的设计。品牌顾问兼脱口秀主持人黛比米尔曼娴熟的采访,使设计师们侃侃而谈——他们的早期启蒙、日常生活、热情、志向和失败。对于那些热衷流行文化的人们,那些把设计师当作长久职业选择的人们、学生或初入职场的菜鸟,这《像设计师那样思考》都会是一本非常珍贵的导航宝典,指导你在像一个平面设计师一样工作、生活和思考的过程中所经历的历史、争论、里程碑和日常怪癖等问题。

2.《前瞻设计:创新型战略推动可持续变革》,(美)哈特穆特•艾斯林格著,电子工业出版社,2014年1月版
该书是作者几十年工业领域的经验汇总和心得,公开了以前一些鲜为人知的案例,对于现今的工业领域仍有现实的指导和思考意义。作者是青蛙公司创始人,工业设计领域的领军人物,策划了世界上众多知名产品的品牌形象,包括苹果,索尼,LV等。《前瞻设计:创新型战略推动可持续变革(全彩)》是他的经验与思考,提出了“design forward”的思想理念,披露了众多知名产品不为人知的故事。

3.《理论符号学导论》,李幼蒸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6月版
本书由总论、语言符号学、一般符号学、文化符号学、跨文化符号学和学术理性主义五个部分组成。前四个部分是对西方符号学历史和主要理论思想的全面论述,第3版增加的第五个部分是作者根据新世纪国际符号学全球化发展提出的跨文化符号学理论学说。
本书试图突破西方符号学专业框架而在世界人文科学认识论和方法论全局范围内呈现符号学的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书适宜于人文社会科学各领域关心理论问题的读者阅读。

4.《判断力批判》,康德著 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02年12月版
康德作为西方柏拉图以后伟大的哲学家,其哲学思想在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作用。书中包括审美判断力的分析论、崇高的分析论、审美判断力的辩证论、目的论判断力的分析论、目的论判断力的辩证论等内容。

5.《造型艺术中的形式问题》,(德)希尔德布兰德 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6月版
本书是19世纪最重要的造型艺术理论著作之一。作者提出了一个以古典时代遵循的艺术规则为基础的审美体系,探讨雕塑的结构、手法等纯形式问题,几乎完全不涉及作品思想内涵和具体内容问题。该书讨论的问题是造型艺术中的核心是最富争议的问题,具有典型的代表性,直至今天仍是研究者和创作者的有益读物。

6.《艺术与视知觉》,(美)鲁道夫·阿恩海姆 著,滕守尧 朱疆源 译,四川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本书采用一种不受羁绊的写作风格来系统地陈述艺术与视知觉。 书中力图将那些潜在的原则清晰地陈述出来,阐述了视觉所具有的倾向于最简洁结构的趋势、视觉图式细分的发展阶段、知觉的动力特性及其他各种适用于所有视觉现象的基本原则,以使读者能够更清楚地看到形状、颜色、空间和运动等要素都可以作为一个统一的媒介呈现在艺术作品中。这本《艺术与视知觉》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就是对视觉的效能进行系统地分析,以便指导人们的视觉,并使它的机能得到恢复。

7.《设计心理学》,(美)诺曼著,中信出版社,2010年3月版
中国工业设计之父柳冠中教授推荐,设计学权威力作,设计师必读经典、这是一部发人深思的书。诺曼博士《设计心理学》中强调以使用者为中心的设计哲学,提醒消费者在挑选的物品,必须要方便好用,易于理解,希望设计师在注重设计美感的同时,不要忽略设计的一些必要因素,因为对于产品设计来说,安全好用永远是竞争的关键。       诺曼博士用诙谐的语言讲述了许多我们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遇到的挫折和危险,帮我们找到了这些问题的关键,即产品设计忽略了使用者在一定情境中的真实需求,甚至违背了认知学原理。

8.《设计中的设计》,(日)原研哉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作为一名从业二十余年并且具有世界影响的设计师,原研哉对自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了给出自己的答案,他走了那么长的路,做了那么多的探索。“RE-DESIGN——二十一世纪的日常用品再设计” 展真是一个有趣的展览,但又不仅仅是有趣,它分明是为我们揭示了“日常生活”所具有的无限可能性。若我们能以满怀新鲜的眼神去观照日常,“设计”的意义定会超越技术的层面,为我们的生活观和人生观注入力量。

9.《设计之美》, (英)罗伯特·克雷 尹弢译,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年版
《设计之美》一书将这些方法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地呈现出来,详尽讲解了各种基本概念,引领读者把设计中不同的元素联系起来。
本书在本质上并不是讲述美的哲学,而是通过融入实用、历史、文本问题介绍设计,这些问题通常被当作分离的实体教授,但全都是成为优秀的设计师所必须具备的知识。一名优秀的设计师应该能够面对众多新问题,提出美妙的整体的解决方案。全书生动易读,一步一步带领读者领略设计中的品位、设计演变、构图、色彩、绘图、传播以及表达等主要话题;此外,还概括地讲解了书中复杂但又十分必要的概念。

10.《欲望的教育-美意识创造未来》,(日)原研哉著  张钰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4月版
本书内容来源于《图书》杂志自2009年之后两年间的专栏连载“欲望的教育”。最后由岩波书店结集,更名为“日本的设计”。原研哉一直坚信设计就是“欲望的教育”。人们从欲望这一“土壤”上获得商品和环境这些“果实”。要创造出优质的商品和环境,肥沃的土壤——也就是高水准的欲望必不可缺。在“欲望的教育”的语境背景之下,能从根本上影响欲望的即是设计。接触精心的设计能够唤起意识的觉醒,欲望也随之发生变化,消费方式及资源利用形式,甚至生活方式都会改变。在丰饶的生机勃勃的欲望土壤之上,优质的“果实”——商品与环境——才开始丰硕起来。本书不去回顾日本的过去,而是畅谈日本的未来。这一意图就可以说是设计,设计的职责就是假设、构思事物的形态。设计的本质,就是直观地呈现潜在的可能性,照亮未来的具体方向,或者清晰地描绘出众人共同拥有的憧憬。

11.《设计的觉醒》,(日)田中一光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版
  《设计的觉醒》是日本设计教父,无印良品的缔造者田中一光与设计相对三十年的所感。设计的职能是什么,设计工作如何在社会中发生作用,有怎样的解决的方式?《设计的觉醒》带我们回到现场,跟着田中一光诙谐优美的文字,以细致敏锐的观察,感受工作与生活间无处不在的设计意识。

12.《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英)肯尼斯·库克耶,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维克托·尔耶·舍恩伯格在《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中前瞻性地指出,大数据带来的信息风暴正在变革我们的生活、工作和思维,大数据开启了一次重大的时代转型,并用三个部分讲述了大数据时代的思维变革、商业变革和管理变革。维克托最具洞见之处在于,他明确指出,大数据时代最大的转变就是,放弃对因果关系的渴求,而取而代之关注相关关系。也就是说只要知道“是什么”,而不需要知道“为什么”。这颠覆了千百年来人类的思维惯例,对人类的认知和与世界交流的方式提出了全新的挑战。

13.《设计的视野》,包林著,河北美术出版社,2003年8月版
该书内容重点论述了形式因循功能--现代设计的美学范式、形式超越功能--后现代设计的符号策略、形象的漂浮--设计的非物质化趋势。 

14.《康定斯基论点线面》,(俄)康定斯基 著,罗世平 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0月版
《康定斯基论点线面》是康定斯基的重要理论著作《艺术中的精神》的续篇。在这本书中他系统地阐
文档下载
阅读 183
6
关闭
提交
笔记暂无补充,写点补充
—— 我是有底线的 ——
首页
会员
我的

搜索指南

请输入关键字如“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史论”、“艺术概论”、“真题”等,关键字越短结果越多,输入完毕按键盘上的确认/搜索键(手机端)或者回车键/Enter(PC端)搜索。

提示
您未登录账号,无法阅读该笔记
登录账号吗?